教育之江:浙江中医药大学:深入实施“一流人才培养工程”,打造高素质中医药人才培养高地-九游会最新地址

教育之江:浙江中医药大学:深入实施“一流人才培养工程”,打造高素质中医药人才培养高地-九游会最新地址

当前位置 : 
          时间 : 2024-08-07

原文链接:

原文如下:

浙江中医药大学:深入实施“一流人才培养工程”,打造高素质中医药人才培养高地

2023年年初省委“新春第一会”提出大力实施“双一流196工程”,标志着浙江吹响新一轮高教强省建设的冲锋号;同年8月24日,省委省政府高规格召开首次高等教育强省暨高水平大学建设工作推进会,吹响了浙江发力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集结号。

今年4月以来,浙江省委书记易炼红连续调研了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科技大学、浙江音乐学院、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传媒学院、中国计量大学、浙江海洋大学、浙江财经大学、浙江水利水电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外国语学院等11所省属高校。在调研中,易炼红非常关注各个高校的“三支队伍”和学科建设情况,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重要论述和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推进“三支队伍”建设,立足时代需求、发挥自身特色,锚定一流、只争朝夕、乘势而上,加快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助推我省高等教育水平整体性跃升、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省。

易炼红新一轮密集调研高校背后,透露的正是浙江以超常规力度支持和推动高等教育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决心,传递出的期待也不言而喻。“教育之江”开设专栏“奋力突围 聚力攻坚 推动高水平大学建设”,聚焦我省高校在高教强省建设中,立足时代需求、发挥自身特色,奋勇争先、奋发进取,以更高站位、更大格局、更强担当,推动高水平大学建设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

中医“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世界最早的官方药典之一《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国内第一所新型现代中医学校利济医学堂……浙江的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有着辉煌的发展历程和鲜明的地域特色。

放眼当下,浙江正持续推进中医药大省建设,急需更多基础理论知识扎实、科研创新能力卓越的中医药人才。作为一所扎根浙江大地六十五年的中医药院校,近年来,浙江中医药大学秉承“求本远志”校训,坚持“育人为本、学术至上”理念,实施一流人才培养工程,着力培养高素质人才。

深化中医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今年夏天,浙江中医药大学“何任班”学生杨泽毕业了,在校期间,她先后获国家奖学金4次、校一等奖学金7次,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还曾获第十届中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中医学专业赛道总决赛金奖。接下来,她将在学校继续深造,攻读博士学位。

杨泽的成长轨迹,是浙江中医药大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一个生动缩影。

作为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和浙江省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浙江中医药大学以“开放多元、创新机制、拔尖创新、培养一流”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积极探索中医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路径。学校出台《拔尖创新实验班学生培养管理细则》,先后开设了何任传承创新班(中医学本硕连读)、丹溪传承创新班(中医学本博贯通培养)、时珍传承创新班(中药学“4 3”)、锡纯传承创新班(中西医临床医学“5 3”)等一批特色实验班。

浙江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黄文秀(左二)对2024级中医学(5 3一体化,丹溪传承创新班)新生进行家访。

既“传承”又“创新”,这些班级在人才培养上有何特别之处?

“这些班级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概括为十二个字:厚经典、重传承、善创新、强临床。”浙江中医药大学副校长黄建波告诉记者。

以丹溪传承创新班为例,该班构建1-4年级的循序渐进科研能力培养体系,学生从大一就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训练,参与科研项目,开展创新性实验和整合性实验,激发科研兴趣和创新思维。同时,该班也重视学生对中医经典的系统学习,并为学生提供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实践机会,确保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过程中,老师还会引入循证医学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科学证据进行临床决策的能力,促进中医药从“经验”到“证据”的转化。

中医药未来领军人才,要具备运用交叉学科知识解决医学领域前沿问题的能力。为深化学科交叉创新型人才培养,2022年,学校成立了中医药未来学院,这是国内首家培养中医药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的改革型学院。

中医药未来学院以学校的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重点学科、实验室、研究所等多学科交叉平台为依托,开展“以问题为导向、项目为支撑、多学科交叉为特征、导师团队合作指导”的交叉学科培养,深入推进基础与临床、中医和西医、医学与药学等学科交叉,培养新时代高端中医药领军人才。目前,学院已凝练5大交叉培养项目、20余个培养方向,在培41名中医专业学位型博士研究生。

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陈忠(右二)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分析。

“我想用所学知识与中医药结合,服务大众健康。”2022级“中医 x”专博研究生伏杰,本科和硕士期间学习的是麻醉学专业。疫情期间,他看到了中医药在抗疫方面的神奇疗效,便毅然选择来到浙江中医药大学,攻读“中医 x”多学科交叉创新型博士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他将研究方向定为“中药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防止肿瘤免疫不良反应中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

“我相信,这项研究有助于丰富中医‘扶正祛邪’理论的科学内涵,为中医药联合肿瘤免疫治疗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展望自己的科研目标,伏杰信心满满。

打造中医师承教育“浙江模式”

教者言传身教,传道、授业、解惑;学者侍诊于师,耳闻目染……师承教育,俗称“师带徒”,是中医代代相传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医药人才培养和活态传承的独特方式。

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坚持发展中医药师承教育,增加多层次的师承教育项目,扩大师带徒范围和数量,将师承教育贯穿临床实践教学全过程。

国家有部署,学校见行动。浙江中医药大学成立了中医师承教育中心,将中医传统“师承”教育体系与高等院校教育体系有机融合,全面推进师承教育改革,其范围覆盖本科生培养、高层次中医人才培养、西学中人才培养、乡村医生培养等各个领域。

2021年设立的“留小忠师承实验班”,就是学校深化师承教育改革的一项特色做法。这一年,学校引进传统中医药文化传承大家留小忠为特聘教授,开设了院校教育与古中医师承教育相结合的班级。

“实验班注重医德品质的培养、中医临床思维和经验的传授、治学方法的传承。”留小忠教授表示。在他看来,师承教育是与先辈“对话”的一种方式。“在一次次‘对话’中,才能领悟大医精诚、止于至善的精神内核,中医药殿堂的大门才会向我们开启。”

在选拔方式上,留小忠师承实验班打破专业限制,学生自主报名参选,经过初选、笔试、面试三个遴选环节后确定入选学生,学习过程中,还要再进行考核淘汰。在学习方式上,通过灯芯草把脉、葫芦瓜扎针、呼吸吐纳、指力训练和静心打坐等方式,突出留小忠教授古中医特色手法的传承。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进入暑假,留小忠师承实验班的学生们仍留在学校进行集训,每天5点起床,先运动锻炼1小时,再打坐半小时,然后背诵脉理知识,练习把脉、针灸、艾灸等传统中医技能。

留小忠教授(左一)指导学生进行针灸练习。

“跟师学习三年来,我深感古中医的博大精深,从脉理、艾灸再到针灸,每个学习环节都充满了古人的智慧。”学生程倩倩表示,“更重要的是,师父崇高的医德医风时常震撼我的灵魂,他始终关心着每一位学生的身体和学习。他不仅是我们学习中医的引路人,更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良师益友。我将谨遵师父教诲,不忘中医人的初心使命,学而不厌、孜孜不倦,为救死扶伤和守护生命健康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如果说,留小忠师承实验班是浙江中医药大学探索师承教育的足迹,那么,学校的数字化改革,则为师承教育插上了腾飞的翅膀。2022年,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支持浙江中医药大学建设一流中医药大学的若干意见》,将教育教学数字化具体任务写入“八个一流”工程建设。在顶层设计指引下,学校研究开发了“选、带、评”结合中医师承教育数字化管理平台。

师承教育数字化管理平台部分界面。

“该平台打通了校际、省内、群师、基础与临床、民间与院校的资源。”黄建波告诉记者,平台通过对数据沉淀、智能分析,形成导师和学生画像,实现师徒匹配推荐、学习资源共享与精准化推荐,社会需求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匹配等。“这些功能,助力学校师承教育实现全员、全程、全阶段培养,有力支撑了中医师承教育‘浙江模式’的构建。”

建好中医走向世界的桥梁

“我认为中医治疗就像魔法一样,你一旦理解了它们的工作机制,就会发现它们真的令人难以置信。”夏娜是一名南非女孩,在南非本科毕业后,她抱着进一步学习中医的想法,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进入浙江中医药大学攻读针灸推拿硕士学位,师从方剑乔教授。

夏娜在进行针灸练习。

自1984年浙江中医药大学开启对外交流合作以来,越来越多像夏娜一样的留学生怀揣对中医药的热爱,跨越千山万水来到这里学习。在浙江中医药大学,他们不仅汲取着博大精深的中医药知识,也成为了中医药文化的“传播使者”,将这份中华文明的瑰宝带往更多国家和地区。

在“引进来”的同时,浙江中医药大学也在积极“走出去”,将中医药教育、科研、医疗、产业等各类资源持续推向海外。

2016年,学校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共建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学孔子学院,学院设有4个教学点,面向医学生开设《中医概览》《中医养生保健》《中华养生功法课》《汉语与中国文化》等课程。

2019年,学校又与浙江师范大学共建南非西开普大学中医孔子学院,这是非洲大陆的首家中医特色孔子学院,旨在向南非推广中医、汉语教学和中国文化,增加两国传统医学的交流互鉴。

2023年5月30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它搭载了一幅与中医药有关的绘画作品——南非中医孔子学院中医系学生希诺的画作《harmony》(中文译为《和而不同》)。在中非合作论坛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共同举办的非洲青少年“我的梦想”主题绘画作品大赛中,希诺通过具象化的“太极”,巧妙地将中医五行与南非五大符号完美结合,获得一等奖“天和”奖。该作品和其它9幅作品一起,被送往天宫空间站进行展示。

希诺创作的绘画作品《harmony》(《和而不同》)。

“作为南非中医孔院的教师,在临床教学过程中,我坚持医疗规范,尊重当地风俗习惯,将中医文化和当地文化相结合,通过真实案例及自身感受,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希诺的指导老师、浙江中医药大学外派教师杨杭表示,“另外,我也组织了很多活动,让学生们参与其中,感受中南两国的文化异同,更深刻地理解中医的精髓和魅力。”

今年上半年,浙江省第三批“一带一路‘丝路学院’”名单公布,浙江中医药大学突尼斯分校榜上有名。该分校由学校与突尼斯中央大学合作设立,开设了中医药特色护理学、中医药特色康复治疗学等3个本科、硕士研究生项目,已招收学生76人。

目前,浙江中医药大学已经和50余个国家及地区的160多个教育、科研、医疗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建设了1个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1个海外分校、2所中医特色孔子学院,4个海外中医药中心和11个海外教育服务中心,它们犹如一座座桥梁,促进中医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医。

浙江中医药大学南非西开普大学中医孔子学院外派教师杨杭(第二排右一)指导中医系学生开展拔罐与艾灸练习。

以“一流人才培养工程”为抓手,浙江中医药大学已经形成了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引领、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为主体的人才培养体系,也交出了一份份出色的人才培养“成绩单”:在2018—2022年全国医药类大学生竞赛排行榜上,学校位列中医药院校第一;2023年,学校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位列全国第一,近七年有六年排名第一。

浙江中医药大学在第十届中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全国总决赛中获得金奖、银奖、铜奖各1项。

承古拓新,锚定未来。目前,浙江中医药大学正在筹建一所新学院——岐黄学院,该学院将与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班级的实体专业、学院融会贯通,集中办学优势资源一体化推进,进一步理顺学校中医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管理机制,推动中医药教育事业健康、创新、跨越式发展。

“学校将深入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浙江中医药大学建设一流中医药大学的若干意见》,实施超常规发展战略、高质量发展战略、人才强校发展战略、稳中求进发展战略。”浙江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黄文秀表示,学校将全面推进“八个一流”工程,建设“特色鲜明、守正创新”的一流中医药大学,积极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为中医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健康中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滨文路548号(310053)

校办电话: 0571-86633177 传真:0571-86613500 

九游会最新地址 copyright ©1959-2023 浙江中医药大学  


  • 企业微信号
  • 官方微博
  • 官方微信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滨文路548号    邮编:310053

校办电话:0571-86633077 ,0571-86633177

传真:0571-86613500

九游会最新地址 copyright © 2023 浙江中医药大学

网站地图